「天上掉下梧桐來,霉爛三年後,起了三股霧,升到天空去,降下三場紅雪來。雪到地面上,九天化到晚,九夜化到亮,為成人類而化,為成祖先而化。作了九種黑白醮,結冰成骨頭,下雪成肌肉,吹風來做氣,下雨來做血,星星做眼珠,變成雪子十二支,有血的六支,無血的六支」
「黑頭草是雪子,住在草地上」
「寬葉樹是雪子,後裔是柏楊」
「針葉樹雪子,住在杉林中」
「水筋草是雪子,住在水池裡」
「鐵燈草是雪子,住在沼澤邊」
「藤蔓是雪子,住在樹根岩壁邊」
「有血蛙為第一種,住在水池邊,派生出三家,癩蟆紅雞綠青蛙」
「蛇為第二種,龍為土司第一家,住在峭岩抖壁下。長蛇次子第二家,住在陰濕溝谷里。紅嘴蛇么子家,住在沼池水池邊」
「鷹為第三種」
「熊為第四種」
「猴為第五種」
「人為第六種,住在世界上」
老赤日一邊調著鍋里的藥茶,一邊在煙霧當中低聲吟唱著,攝像機在不遠處的三角架上,悄悄地記錄著一切。
周至和吉列阿比在煮豬食,產後的母豬需要進行精心護理,後世農大里還有這麼個本科專業,被大家發現後感覺又驚訝又好笑,殊不知對於養豬場來說,《母豬的產後護理》,簡直就是養豬這門畜牧業科技的明珠。
好在雅南黑豬是山豬,山豬的護理比嬌氣的國外大白豬,以及國外大白豬和本地豬雜交的豬,都要簡便一些。
忙活歸忙活,周至的眼睛和手在這邊,可耳朵一直掛在老赤日的那邊。
《勒俄特依》,彝族人的創世史詩。
「勒俄」意為「耳聞」、「傳說」;「特依」意為「書」。所以這部書翻譯過來,應該就是《口耳相傳之書》。
這個書隨著彝族的歷史變遷也越變越長,留存的手寫本有十幾種,有長有短,還各不相同。
因為是口誦流傳,因此適合吟誦是必須的,所以《勒俄特依》基本上由五音節詩句構成﹐間雜以三﹑七音節或七音節以上的詩句。
雖然不入樂﹐也就是不能當做歌來唱,但吟誦時一樣節奏鮮明﹐富於音樂感﹐非常適合在節日及婚喪宗教場合吟誦。
吟誦的方式分為獨誦或考問對誦兩種方式,這一點有點類似《論語》體例或者藏傳佛教的「辯經」模式,看來天下文科都難逃類似的窠臼。
這部史詩也有漢文譯本,但是和所有詩歌譯本一樣,轉換語言之後,詩歌特有的音韻,雙關,成語,俗語等高級應用,很難用譯文轉達出來,會造成特殊信息的大量損失。
「詩」就變成了「文」,和現在老赤日的吟誦是兩回事兒了。
雖然周至依然聽不懂彝語,但是不妨礙他體會這種悠遠神聖的語言氛圍。
《勒俄特依》差不多可以算是彝族最重要的一部典籍,其在彝族的地位差不多等同於藏族的《格薩爾》和蒙古族的《江格爾》。
內容從「開天闢地」開始,依次接續上「創造生物」﹑「支格阿龍系譜」﹑「射日月」﹑「洪水潮天」﹑「選住地」等十幾個部分。
前一部分塑造了天神恩特古滋和支格阿龍等藝術形像﹐描述了他們在創造天地萬物中的神奇功績﹐想像奇特。
後一部分幻想成分較少﹐更接近於現實生活﹐記敘了彝族先民進入涼山的遷徙路線和家支間的爭訟。
有的手抄本更是直接將自己的家族譜系接續到其後面﹐將之從《全史》變成了《地方家族史》,由此演化出多個版本。
它曲折形像地反映了彝族先民對大自然及其變化規律的探索和認識。也記載了相當豐富的彝族社會和歷史內容,非常具有價值。
「混沌演出水是一,渾水滿盈盈是二,水色變金黃是三,星光閃閃亮是四,亮中偶發聲是五,發聲後一段是六,停頓後又變是七,變化來勢猛是八,下方全毀滅是九,萬物全殞儘是十,此為天地變化史。」
和漢族的創世說差不多,裡邊還蘊含了樸素的哲學觀念,而這些觀念隨著民族的發展,漸漸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後構成了民族文化特徵。
老赤日將藥茶熬好,倒在大桶里,拎到了糧站門口的白色大飲水桶里。
飲水桶也是新添的設備,也是吉克阿紫的建議,給過路的鄉親們提供乾淨的飲水,不用再喝生水了。
做完這個,老赤日就叼上蘭花菸斗,背著雙手,帶上黑龍,朝著山上的雞場走去,順帶巡視水渠。
現在的山鄉已經變得清潔衛生了許多,家家戶戶門前門後都種起了櫻桃和石榴,尤其是石榴,長勢特別良好,好到都超出了山下農科院基地里專家們的預期。
檢查完水渠,老赤日最愛做的事情就是來到過山龍的最高處,用查爾瓦將身體一籠,蹲下來看著山下的整個聯和鄉。
聯和鄉到九口鄉的道路地基已經拓了兩個月了,現在的路寬到可以錯卡車。
道路雖然還沒有完全修好,但是道旁的電線杆卻立起來了,電線也牽過來了,雖然和九口鄉一樣不大穩定,但是油燈和松明,卻是用得著的次數越來越少了。
對於屬於「斷頭路盡頭」的聯和鄉來說,自己兒子去縣裡開會回來傳達,說這叫「特事特辦」,別的鄉里都沒這待遇。
這是叫鄉親們對農科院的專家們要聽話,要尊敬,因為這些好處都是他們帶來的。
這半年以來,聯和鄉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
最大的變化,就是整個鄉里的綠色變得多了許多。
河灘空地上,輪作休耕的土豆地上,甚至已經長高的玉米地的間隙中間,都多了許多的草。
那些草牛羊都特別愛吃,一種是黑麥草,一種是苕子。
雖然肘子說苕子是牧草,但是很快大家發現苕子草的嫩尖,無論是汆湯還是炒來吃,都很清香可口,因此這道本來是餵養家禽家畜的牧草,現在也成了聯和鄉家家戶戶餐桌上的綠色蔬菜。一筆閣 www.pinbi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