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九章考察廚師的手藝
長安科技學院的開課,並沒有大佬雲集,也沒有張燈結采,鑼鼓喧天,一切都非常平靜。讀書都 m.dushudu.com
不過,楊恭仁卻悄悄來到楊天保創辦的這座科技學院,悄悄的觀察著。
然而,隨著他帶著幾名僕從來到農學院的分院內,此時偌大的教室內,密密麻麻擠滿了足足上百號學生。
可是望著學生的打扮,楊恭仁的眉頭又皺起來了。
這些人都是粗衣短衫,臉上布滿滄桑,甚至沒有人學生拿著筆記錄,反而支著耳朵,認真的聽課。
作為特聘的農學院教授,潘十一有點緊張的磕磕絆絆的說道「……這個種豆呢,雖然不如麥子收得多,卻可以養地。是泥土僵硬的劣田,種麥子、種穀,產量都會非常低,先種豆,種豆養地,等泥土等泥土變得細密柔軟了再來播種麥子,種過豆子的地,就不會漏水漏肥。可是無論種什麼莊稼,最重要的就是選種,一定要挑最好的種子,絕不能以次充好。其次是在種植之前一定要深耕,用石灰殺死田裡的蟲卵……」
站在講台上講課的老師,不僅僅通篇大白話,而且沒有半點文采,而且還會說車軲轆話,明明一句話可以講清楚的事情,他都會反覆講。
這讓楊恭仁非常不滿,這些學生也沒有學生的樣子,不僅沒有課本,也沒有人做記錄。
楊恭仁讓人拿來農學院的教材,結果發現,同樣是用大白話寫的,什麼時候施肥,什麼時候除蟲,什麼時候澆灌,平鋪直敘,沒有半點文彩,就那乾巴巴的文字和一串串乾巴巴的數字,看著都讓人提不起興趣來。
不過,楊恭仁卻細心的發現,那些斗大的字不識一籮筐的農民們,卻聚精會神,聽得津津有味。
潘十一卻不管那麼多,他肚子裡有點貨,也不藏著掖著,把肚子的乾貨全部掏出來,不厭其煩的講授課程。他認為,如果不好好教學,對不起楊天保開給他的俸祿,更別提給他的宅子了。
楊恭仁耐心著性子,終於翻完了由潘十一口述,然後有專門的人抄錄的《農業基礎學》,這套書共十五卷,分別記錄如何除蟲,如何耕作,如何選種,如何收割,如何保存,等等,事無俱細。
這本書,雖然許多內容與《齊民要術》重疊,不過文才卻差得太遠,比如這本書上也講述了時令與季節,通篇乾巴巴的幾月初七到幾月幾,應該耕地,或者應該除蟲等等。
但是《齊民要術》卻不一樣,賈思勰卻引章據點,辭藻華麗。
《禮記?月令》曰「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穀於上帝。鄭玄注曰「謂上辛日,郊祭天。《春秋傳》曰「春郊祀后稷,以祈農事。是故啟蟄,而郊,郊而後耕。」上帝,太微之帝。」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籍。「元辰,蓋郊後吉辰也。……帝籍,為天神借民力所治之田也。
事實上《齊民要術》這本書寫的不是給農民看的,農民也看不懂,只有士大夫才能看懂裡面的意思,但是士大夫絕對不會親自下田耕地。別看諸葛亮在出師表里寫道臣躬耕南陽,但是諸葛亮耕過幾天地,那只有他自己知道了。連端茶遞水都有人伺候的士族子弟,怎麼可能親自耕地?
別說諸葛亮,就算是楊恭仁從來都沒有下過地。
當楊恭仁大致翻看完這本書時,潘十一已經講課完畢,這時眾學生開始向潘十一道致謝,說著什麼「原來是這麼回事,這些年我都活到狗身上了,種地的法子,根本不對!」
「老師,這個種子,能不能換換?我們可沒有良種!」
潘十一點點頭道「今年肯定不行了,準備不多,只要今年秋收後,我會將咱們農學院的試驗田,全部留下種子,有四五千畝的收成,應該夠大家用的。」
直到此刻,楊恭仁這也明白過來,百姓們真正需要什麼,朝廷不是沒有司農寺,也不是沒有專門管理農業生產的管理部門,只是這些朝廷機構,即使有什麼新型耕具,或者種子出現,寫出的公文,百姓也看不懂,更別提如何造福百姓了。
楊恭仁離開農學院。
這個時候,他又來到工學院。
長安科技學院的祭酒雖然是凌敬,可是楊天保才是真正的校董,所以當楊恭仁提出要進入工學院的時候,壓根就沒有人阻攔。
當然,工學院比農學院正規多了,所有的學生都身穿青色的長衫,而教授楊思齊更是大唐知名的大匠師,他雖然是工匠巧匠,卻與大多都不識字的工匠不同,他不僅識字,而且精通繪畫。
基礎班級的學生,都是有楊思齊的二十幾名徒弟,分別擔任教師,按照制匠、木工、匠作、石刻,等分類,分別從基礎教起。
學生多少有點底子,非常認真的記錄,或者遇到不懂的地方,向老師提問,一切顯得非常正常。
楊恭仁走到工學院廨事房的時候,還沒有走到樓內,就聽見楊思齊在裡面說道「現在,我們一直用用牛或者驢子拉動輾子進行脫粒,非常麻煩,還很難脫乾淨……」
事實上,不僅僅是唐朝,哪怕到了七八十年代,農民依舊是採取原始的脫粒方式,區別就是當時有了拖拉機,可以用拖拉機代替牛或驢子拉動輾子,而且從原來石輾子,換成了鑄鐵的輾子。
不過,這種方式效率太低,一個人一台拖拉機,一天下來,能脫粒十畝地的麥子,都需要馬不停蹄的工作,當然,無法完成全部脫粒,而且麥秸稈里還有存留麥粒,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特別是高梁,這種農作物在中國已文字歷史已經有記載了,一些媚外的所謂專家聲稱,高梁是原產地非洲。
當然,非州是熱帶高梁,同科,但是不同種,就像棉花,世界上棉花的種類有一百多種,不能都說棉花就產自哪裡。事實上,達爾文所謂生物進化論,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話題扯遠了,高梁脫粒非常困難,而且在收割期間,受到天氣制約因素很大,後世麥收,因為機械化作業,往往三五天功夫,幾百萬畝幾千萬畝糧田就收割完成了,這這個時代,卻遠遠不止一個月時間。
如果在豐收期間下了大雨,對於農民的影響將是致命性的,去歲的時候,關中在月份,連續下了三四場大雨,特別是九月底還下了一場雨加雪,造成不少糧食因為收割不及時,造成了不小的浪費。
當楊天保讓楊思齊和他的徒弟們改造四輪馬車,楊天保意外發現楊思齊還是真有本事的,他的本事不僅僅局限於在房屋建築方面。
於是,楊天保給楊思齊下達了一個指示命令,發明出一台可以半機械化的脫粒機,可以解決農民脫粒困難的問題。
當然,楊天保並不是全部出於公心,他還有私心。如果沒有新式耕具或農民機械的出現,農民無須向銀行貸款,他銀行里的錢財如果貸不出去,虧損的還是楊天保。
楊思齊道「為師思來想去,我們可以藉助車輪船的經驗,採取水力或風力打造一台脫粒機!」
接著楊思齊將圖紙展開,掛在牆上。這張圖紙,最關鍵的機械,其實就是轉動機構,車輪船其實也是利用風力,不過是藉助風力驅動船上的輪劃,讓輪劃驅動船隻,從而減弱風向都車船的影響。
楊思齊道「你們也看到了,正如圖所示,脫粒機的主體是一個方形的敞開式巨大容器,這個呢,是滾筒,看起來是不是很像一根巨型狼牙棒?只要水流或風力帶動轉軸,這個金屬杆就會帶動齒輪,然後齒輪再反過來帶動這個狼牙棒形滾筒,只要把麥子放進去,滾筒就會將麥粒打下來,落進裡面的容器,非常方便!」
幾名徒弟望著圖紙,開始分析脫粒機的可行性。
楊恭仁正準備進去,突然聽到下面傳來一陣騷動。
「大家快來看啊,楊山長過來了!」
楊恭仁早就想與楊天保交流交流,長安科技學院的建築,教室、校舍以及環境,建築得非常優美,可是楊天保卻牛嚼牡丹,浪費了這麼好的地方。
當然,楊恭仁只是猜測楊天保不學無術,在仕林間沒有號召力,找不到名師助教,可是,這個問題對於楊天保來說,自然是困難的,對於楊恭仁這件事根本就不是事。
他一句話,可以搬到太多名師了。
楊恭仁很想讓人通知楊天保過來見他,不過考慮到楊天保畢竟是在做事,只是不得其法,絕對不能讓楊天保搞出這麼一座不務正業的學院。
楊恭仁順著眾人的歡呼聲,朝著楊天保走去。
只是,楊恭仁沒有想到。
楊天保居然帶著李婉寧直接進入美食學院,他就是帶著李婉寧,過來考察考慮科技學院廚師的手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