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滅科技公司發布的信息引起了國際震動。
原來一階鐵的生產是以『千克』為單位,是因為磁化鐵材料中一階鐵的含量低,後續還有更複雜的提取過程,一階鐵的產量自然很低,就只能供給各個科研機構使用。
現在則是跳過『提取』過程,直接生產高純度的一階鐵,產量則以『噸』來計算。
湮滅科技公司發布的信息很明確,他們確定每天生產高純度一階鐵超過百噸,還說明『暫時沒有完成自動化流程,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換句話說,未來一階鐵的產量只會更高,達到『千噸』、『萬噸』也是可以期待的。
這也就代表一階鐵能夠大規模使用。
阿邁瑞肯方面的震動最大。
之前他們和種花家開啟新一輪的對立,還主導進行演習來展示軍力,想要形成一種試探性的威懾,導火索就是湮滅科技公司限制了一階鐵對外售賣,相關科研機構沒有一階鐵就無法做研究。
湮滅科技公司的公開解釋是,要對設備進行升級改造,但他們分析認為是針對阿邁瑞肯。
結果……
還真是升級改造?
這已經不僅僅是升級改造,而是採用了一種未知的高端技術,大大提升了一階鐵的產量。
「原來是真的升級改造?而且還使用了全新的技術。」
「那種技術肯定非常高端,我們能確定磁化鐵材料中一階鐵的含量只在2%以上,他們是怎麼製造出純度超過90%的材料?」
「那到底是什麼技術!」
「從原理上來說,強湮滅力場只能製造出磁化材料,一階鐵是均勻分布的,即便是融化以後,也不可能做到分離……」
「話說回來……」
「既然湮滅科技公司暫停售賣一階鐵,是因為有了全新的技術,為大批量生產做準備。前一段時間,我們為什麼要那樣做呢?」
「威懾,還是很有必要的。」
「但我們似乎成了被威懾的一方……」
「……」
當想到空艦-2的新型隱形技術,好多人不約而同的沉默了,他們的目的確實是進行威懾,可結果演習根本沒幾個人在意。
所有人討論的都是空艦-2。
演習,也只能草草的進行、草草的結束,象徵性做的表演連觀眾都沒有幾個,想想實在是很鬱悶。
一階鐵的大批量生產,對於很多阿邁瑞肯的機構來說是好消息,他們需要一階鐵做研究,大批量生產也就意味著售價會大大降低,花費同樣的資金,就能獲得大批量的材料進行研究。
很多人關心的是結果,而不是過程,針對一階鐵就更是如此了。
因為只有湮滅科技公司能生產一階鐵,其他機構想要了解新技術,最基本的還是要製造出足夠強度的湮滅力場,否則怎麼做討論也沒有意義。
很多人重新關注到加莫夫-沙普利。
加莫夫-沙普利知道消息的時候,激動的差點從原地跳起來,他都已經對于格魯姆湖計劃失去信心,只是硬挺著擔負項目負責人職位。
現在,希望又有了!
湮滅科技公司大規模生產一階鐵,也會繼續正常對國際進行售賣,他們就能低價買到大批量的一階鐵,各項研究就能夠繼續進行。
很快。
加莫夫-沙普利知道了另一個好消息。
那是來自歐洲媒體的報道,內容是王浩和諾沃提尼的會面,他們討論湮滅力場技術的過程中,也說起了格魯姆湖計劃。
「王浩教授認為,格魯姆湖計劃非常有價值。」
「他對於研究計劃表示肯定,再一次確定升階材料研發湮滅力場技術的正確性……」
新聞報道上說了很多,都是根據王浩的一句話點評分析出來的,可以簡單理解為『王浩肯定了格魯姆湖計劃』。
這對於加莫夫-沙普利是個好消息。
雖然王浩團隊、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是格魯姆湖計劃的追趕目標、競爭對手,但任何人都必須承認,王浩才是湮滅力場技術最有權威的人物,其他任何相關領域的學者,都沒有和他放在一起的資格。
王浩的肯定讓加莫夫-沙普利獲得了更多的支持。
加莫夫-沙普利也變得更有信心,「等著吧。只要買到大批量的一階鐵,研究就會一路暢通……」
「也一定會有成果!」
「一定會製造出高強度的湮滅力場!」
現在加莫夫-沙普利的想法,已經不是追趕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他希望研究有成果的目的,是為了向那些不看好計劃的人做出證明。
這是心態的轉變。
過去幾個月時間裡,加莫夫-沙普利經歷了『人生低潮』,即便是計劃內好多參與人,都開始不看好研究方向。
當去參加一些會議時,他也能聽到各種冷嘲熱諷。
加莫夫-沙普利對此很惱火。
此時此刻,他的心情非常暢快,對下一步研究滿是期待,甚至都想大吼一聲,「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你們等著看吧!」
……
國際更關心一階鐵大批量生產帶來的影響,而國內好多人都討論起新技術是否能用來大批量生產一階鋰或一階碳。
「既然能夠大批量製造一階鐵,就能應用製造一階鋰或一階碳。」
「這是很有可能的。」
「如果一階鋰或一階碳也能夠大批量製造,升階材料就會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那當然是不可能的。
鐵,有其獨特性,換做是一階鋰或一階碳,同樣的技術不一定會出現同樣的現象。
一階鋰的問題在於元素特性太過於活躍,生產磁化鋰材料也只能用化合物,而不是單質鋰,即便是相關的技術也能使用,生產也必須要在真空中進行,就實在太過於複雜了。
一階碳,問題則有兩個,一個是元素活躍性,一個是熔點。
自然界中存在很多的碳單質,但如果把碳單質加熱到一定程度,就一定會和其他元素發生反應。
比如,燃燒。
即便是擁有同樣的技術,一階碳的生產也要在真空中進行。
另外,碳元素還有一個阻礙生產的缺點是,單質碳的熔點實在是太高了,高到正常生產要製造那麼高的溫度都不容易。
總之,新技術暫時只能用於製造一階純鐵材料。
一階鐵的規模生產,會讓合金材料技術得到巨大的進步,而材料就是大部分技術的基礎。
伴隨著湮滅科技公司的動向,科技部門同步開啟新的研究準備,也就是可控核聚變技術。
這是科技部門討論很久的。
f射線發生設備就是核聚變反應的天然容器,有了足夠的基礎以後自然就要研究可控核聚變技術。
這項技術是前沿性並具有戰略意義的。
種花家一直都是能源進口大國,石油、天然氣,乃至於發電用的煤炭都需要大批量進口。
如果能擁有一項高端的能源技術,即便只是用來製造電力,也能夠改變被動的能源依賴環境,戰略上就非常有意義了。
另外,可控核聚變是一種清潔能源,代表著人類未來的能源技術,研究出這樣技術的好處太多了。
當然,可控核聚變的研究也是很不容易的。
即便一直到現在,科技部門也只是決定『積攢理論技術儲備』,有了充足的理論技術儲備以後,才會正式開啟可控核聚變的論證,再下一步才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研究。
現在才只是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的工作是保密性質的,也只有國內頂尖的學者才有機會參與,十一個院士、幾十個教授組成的團隊,就一起去了f射線實驗基地。
f射線,是絕對保密的技術。
f射線實驗基地也沒有列出『f射線』的名字,一些牽扯到高保密性的設備都是被禁止參觀的。
學者團考察的目標是『可控核裂變反應堆』。
核裂變反應堆當然是可控的,但『可控核裂變反應堆』的技術基礎不一樣,控制方法是利用強湮滅力場以及內部的反重力場,創造限制高強反應的環境,再加上其他輔助設備,就能把反應牢牢限制在狹小的區域,同時,降低反應速度以及對外釋放的熱量。
學者團對『可控核裂變反應堆』非常感興趣。
每個人看到中心的精密設備,了解到相關的技術以後,都忍不住感嘆,「這就是控制核聚變的容器!」
「怪不得讓我們過來看,有了這個容器,再加上托卡馬克環形裝置,核聚變控制就有了完善的技術。」
「最大可控能量強度是多少?」
「能實現動力輸入嗎?」
好多學者問起了設備的參數,知道詳細的信息以後,他們也針對性的討論起來,「這個參數要控制核聚變,還是差很多……」
「即便是對核聚變進行控制,爆發的能量強度最低也超過二十倍!」
「內部反重力場減低粒子活躍度,外層湮滅力場湮滅能量,但也是存在極限的,也必須搭配更好的隔熱材料。」
「這個裝置磁場約束做的不好。不過核裂變確實不用控制,換做是核聚變,磁場約束就很重要了。」
「如果用作核聚變的容器,內部還是設計反應通道……」
「外部材料也是大問題……」
「……」
問題當然有很多。
可控核聚變的研究是個大工程,現在還處在技術積累階段,學者團到來就是了解設備,再針對性找方向進行研究。
當一個個問題都有了解決方案,真正投入到研究的時候,成功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提高。
學者團提出了很多問題,同時也都覺得收穫很大。
他們來之前也討論過,沒想到設備會這麼完善,竟然只用兩層力場就約束了核反應堆,說明湮滅力場約束的手段是可行方案。
這就足夠了。
有些人也談論起了王浩,他們很清楚湮滅力場約束技術,肯定和王浩的研究直接相關。
「王浩院士去哪了?」
「他怎麼不在?」
湯建軍說道,「王浩院士也在做相關的研究。他希望能解決場力問題,也就是製造更強的反重力場以及強湮滅力場。」
「到時候,保護性就會大大提高……」
……
王浩本來是計劃去f射線實驗基地,也和學者團的專家們討論一下控制核聚變技術的研究方向。
但是,一個消息讓他改了主意。
他去了航空材料院。
航空材料院和東工精密一起負責製造微米級顆粒性材料的實驗,他們的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實驗過程中分離出顆粒性材料。
這個研究的主要負責人是曹東明、曲貴以及楊雲和。
曹東明、曲貴代表的是航空材料院,主實驗也是在航空材料院進行。
楊雲和則代表東工精密,東工精密負責材料切割、加工,並提供實驗所需的一些高端設備。
同時,東工精密的團隊,還需要研究製造容器以及攪拌器。
攪拌器只是製造環節的一個部件,但就像是航空發動機的扇葉一樣,攪拌器就是製造過程中,發揮最大作用的部件之一。
現在能成功製造出顆粒性材料,也和楊雲和對攪拌器的研究是分不開的,他的團隊製造了好幾種性態的攪拌器,其中有個設計發揮了作用,才成功製造出了顆粒性材料。
當成功製造出了顆粒性材料,楊雲和表現的非常激動和得意,他確實有激動和得意的資本。
現在的製造過程,只是說出來都很神奇。
顆粒性材料的形態構造非常複雜,而製造過程就只是把材料融化後和另一種超導材料溶液混合,然後用攪拌器在容器里快速旋轉,充分的攪拌再冷卻凝固後,就能夠得到性態複雜的材料。
「這就是女媧造人啊……」
楊雲和感嘆的說道,「說實話,在研究開始前,我都覺得沒什麼希望。即便王院士非常有信心,但整體聽起來,不像是能完成的技術。」
曹東明和曲貴一起點頭,他們也有同樣的感覺。
這個技術聽起來太高端,高端到感覺不像是真的,結果還真就讓他們製造出來了。
「雖然只是製造出一些小顆粒,大部分都不成型,但我們實現了從0到1的積累……」
楊雲和說著都翹起了嘴角,「哪怕是王浩院士,也說不出什麼了吧?」
「最主要還是這個攪拌器的設計。」
「我和其他人論證了很多次,都覺得三層長扇葉的設計,最有可能製造出顆粒性材料,沒想到還真是……」
「從0到1啊。」
「現在就等王浩院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