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脫城,恰台吉的領地之一。
雖然恰台吉本人的駐牧地北移了幾十里,但此處仍然是他的重要領地,由於其之下的農墾主要在此進行,所以脫脫城也是他所領部落抵擋天災的重要基礎。
另外,由於古雲中城舊址便在此地,近年他又命領地內的漢民加以修復,現在已經可以稱得上是一座「城」了,正是接待大明欽使的最佳所在,所以他已經親自趕來,準備與高務實一晤了。
脫脫城的位置,在大青山南麓、黃河上中游分界處北岸的土默川平原上。
春秋戰國時期,戎狄、林胡等族在這裡遊牧,逐水草遷徒。周安王十二年,趙國趙武侯築雲中城。趙武靈王十九年,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置雲中郡。
秦代,雲中郡為全國三十六郡之一。到了唐太宗貞觀年間,雲中城先後設雲中都護府、單于大都護府。可見此地位居北方邊陲要衝,歷來為兵家爭戰之要地,俺答把此處給恰台吉,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其實此地就是後世的托克托縣,該縣乃是呼和浩特市的一個近郊縣,距呼和浩特市為65公里,距草原鋼城包頭市130公里,距大型能源基地准格爾煤田40公里,處在呼市、包頭市、准格爾煤田「金三角」之腹地。
說實話,高務實對於包頭和准格爾煤田的興趣是很大的,要不是土默特現在還沒完全漢化,更沒有把自己和大明融為一體,他多半是要來這裡開發一番的。
因為如果把包頭基地打造成功,那意味著高家家丁一定會入駐,這樣便可以形成對鄂爾多斯部(指東套)的東、南、北三面包圍,曾銑當年的復套大計,幾乎可以說就指日可待了。
至於嘉靖當年跟嚴嵩各取所需,搞了個「敢言復套者斬」,呵呵……嘉靖被打臉又不是第一次了。真要是收復河套有望,高務實不相信朱翊鈞會在乎他皇爺爺的這句蠢話。
不過這都是後事,飯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土默特現在還不是大明的忠誠部屬呢,就琢磨著在土默特的地盤上搞工業基地,那高務實只怕也是瘋了。
雲中古城雖然被恰台吉整修了一番,多少有了點模樣,不過恰台吉的本部實力不強,財力也有限,這古城在高務實看來修得非常簡陋,就是一座土城。
甚至,讓他想起當年玩網遊時的那個盟重土城了,只是不像那個土城一樣到處「漏風」,這個土城好歹還是把「城市」圍了起來。
這城真的挺小,比新鄭縣城還小,唯一讓高務實看得上眼的,大概只有迎立於城東之外的那數千精騎了。
三千本部,加上三千俺答交給他的土默特本部騎兵,一共六千精騎,這就是恰台吉在歷史上敢於不買鍾金哈屯的賬,堅持保護把漢那吉遺孀幼子的本錢。
哦,當然,這只是他本錢的一半,他的另一半本錢是他自己的威名。
恰台吉已經不年輕了,十二年前他第一次和高務實打交道的時候,只是剛剛從巔峰時期開始走下坡路,但蒙古第一勇將並不顯老,跟他交手過的麻貴對他印象深刻。
十二年後,他已經五十一歲,對於這個時代的蒙古人而言,已經是真的老了。
但陪同在高務實身邊的麻貴看到他的第一眼,就知道此人的力量或許比十年前有所下降,可他並沒有真正老去,他依舊筆直的腰杆和凌厲的雙眸,無不說明他的威勢依舊不減當年。
虎老雄風在,或許是對他的最佳形容。
麻貴在打量恰台吉,高務實也是一樣。
不過,麻貴的打量更多的是對這位蒙古第一悍將此時的個人武力做出評估,而高務實則是從他的行動、神態來判斷他的心理。
恰台吉把六千精騎全部帶了出來,雖說現在的蒙古騎兵連個統一的服飾都沒有,看起來實在有些不成體統,少了一份肅殺。
但從這些騎兵驕傲的神情就能看得出來,他們對自己的統帥無比信任,對自己能夠置身於恰台吉的指揮下感到十分振奮,這是一種少見的自信。
當然,高務實也曾在戚繼光、馬芳、劉顯等人的麾下見到過這種自信,這恐怕是當世名將所獨有的。
哦,也不對,高務實忽然想起一個例外,那就是他自己。
他從來沒覺得自己是什麼名將,哪怕前段時間朝廷吹得興高采烈,但他自己可不信,然而他身邊的家丁,倒是每次都能露出這樣的自信神采來。
高務實忍不住想:他們可能是因為裝備好所以才那麼自信……
恰台吉擺出全部軍力,顯然不是吃多了撐的,這是示威。
不過,高務實對此嗤之以鼻:這套把戲在我面前玩,那可是太過時了,怎麼著,我帶五千人,你帶六千人,你就比我牛逼了?
你要說光看陣容,我那三千騎丁好歹是統一服飾、統一武器,就差馬色沒有統一了,看著比你麾下威武吧?
麻貴的達兵,那是麻家軍的中堅,其軍中回族、蒙古族、漢族都有,全都是精挑細選而來,賣相也不差。而且他家歷來以養馬著稱,麾下戰馬膘肥體壯,看起來還真不比你們蒙古人平時不餵多少精糧的戰馬差。
至於說那一千京營嘛……咳,讓他們打仗多半是不靠譜,可讓他們擺在這裡看形象,那絕對是能吊打你們蒙古精騎的存在好不好?
你瞧瞧他們,再到處對比一下,眼下雙方這一萬多騎兵裡頭,裝備最齊全的就屬他們了,別說人了,連馬身上的具裝都是清一色的制式款。
當然,恰台吉並不只是擺出騎兵來示威,他還有另一個方案。
高務實忽然把手一伸,道:「停。」
麻貴客串了一把傳令官,大吼一聲:「欽差有令,全軍止步!」
欽差隊伍停了下來,但對面恰台吉的隊伍也沒有動。
高務實露出一絲冷笑,淡淡地道:「傳令通知東勝衛指揮僉事由罕都雷喜雅,本欽差等他來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