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科長這話可真有意思。如果,在下是說如果——如果皇貴妃娘娘真的涉桉,謀劃或者至少是參與了『藥膳桉』,那麼這皇貴妃的身份還能保得住嗎?
她若是保不住這一身份,那麼皇三子便不過是一位普通皇子,既非嫡、亦非長,與皇嫡子、皇長子二位再無相爭之資格。試問,這卻如何適得其反?」
鍾兆斗與錢夢皋原本關係是很不錯的,可惜在大明官場之上,師生關係才是絕對不能背叛的,朋友之誼嘛不妨往後稍稍。
這世上除了父母之恩可能歸於人類天性之外,人與人之間的一切關係其實都有價碼。忠誠往往只不過是背叛的代價大過了可獲得的利益而已,背叛則反之。
當然,在「民族國家」思想形成之後,一些道德水準較高的人有時候會僅僅出於對民族、對國家的忠誠而捨生忘死,這就是另一種特例了。
總之,鍾兆斗的態度已經表明,他將毫不猶豫地站在師相一邊,至少在當前這件事上與錢夢皋勢不兩立。
他這番反駁也是有道理的,之前就已經說得很明白了。貴嫡賤庶,是儒家禮法上安排妻妾身份尊卑的主要原則,而母親的身份尊卑連帶影響所生子女的尊卑。
因此,即便沒能把鄭妃本人怎麼著,但只要把她的皇貴妃身份打掉,這件事就算成功了,怎麼你錢夢皋還說會「適得其反」呢?反,反在哪啊?
這個身份尊卑問題,可以參考《春秋·公羊傳》,其中曰:「隱(公)長又賢,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桓(公)何以貴?母貴也。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也就是說,正妻之子為嫡子,嫡子中擇立年長者為嗣,而不立賢者;媵妾之子為庶子,在沒有嫡子的情況下,需擇立庶子為嗣,則以立貴為原則,避免因眾妾同時生子帶來繼承次序的爭端。
因此,何休注云:「禮,嫡夫人無子立右媵,右媵無子立左媵。」[註:中國不同時期尊右還是尊左並不固定,從此處可以看出當時是尊右的。]
在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下,妻在家內的地位尊於眾媵妾,有「女君」之稱,嫡子地位高於庶子,即是源於親生母親為嫡,地位尊貴。
隱公與桓公同為惠公之子,然皆非嫡妻所生,但是「桓母右媵」,為媵妾中地位最尊者,因此桓公貴於隱公。
所謂「子以母貴」,正是指子依母親身份之尊卑排定繼承的次序。因此,隱公雖年長於桓公,又有賢能之名,仍以「母賤」而不得立。
這就可以看出來,嫡庶貴賤之辨涉及兩個層面,一是妻妾身份地位尊卑的劃分,二是子嗣宗法地位高低的區別。前者影響後者,而後者又與家族繼承問題密切相連,可見「嫡庶之辨」是一妻多妾家族禮法中相當重要的一環,母與子的身份尊卑有密切的聯繫。
朱翊鈞之所以在此前那些年裡將鄭妃的身份一提再提,最終提高到「皇貴妃」這個「副皇后」的位置上去,除了要展示自己對她的寵愛,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提高朱常洵的地位。
試想,朱常洛是庶長子,這一點無從改變,那麼朱翊鈞這個做父皇的,要想讓朱常洵獲得對朱常洛的優勢,或說至少與朱常洛並駕齊驅,除了從《公羊傳》中提到的這一制度來想辦法,還能如何呢?
當然,後世之人聽得更多的可能還是「母憑子貴」。尤其是經過很多宮斗戲的狂轟濫炸,很多人恐怕都已經搞迷湖了,不清楚到底是「子憑母貴」還是「母憑子貴」。
這時回頭看看就會發現,《公羊傳》中亦提到了「母以子貴」。那麼,何謂「母以子貴?」何休注云:「禮,妾子立,則母得為夫人。夫人成風是也。」
這裡的「夫人成風」是指《春秋經》載:「文公四年冬十有一月壬寅,夫人風氏薨。」又「五年三月辛亥,葬我小君成風」。
風氏為僖公之母,莊公之妾,僖公得立,故尊為夫人。《春秋·左氏傳》曰:「傳,五年春,王使榮叔來含,且賵,召昭公來會葬,禮也。」
「含」是古代放在死者嘴裡的珠玉等物,「賵」則是贈給喪家用以送葬之物。杜預注曰:「成風,莊公之妾。天子以夫人禮賵之,明母以子貴,故曰禮。」
然而《春秋·文公九年》經曰:「秦人來歸僖公、成風之禭。」《穀梁傳》亦云:「秦人弗夫人也,即外之弗夫人而見正焉。」以為秦人不以成風為夫人,以妾為妻非禮,故正之。
這裡就有點複雜了,《春秋經》記載僖公妾母為夫人,三傳對《春秋》記其事的詮釋互相矛盾:
《公羊傳》未針對成風為夫人特別解釋,但在《隱公元年·春王正月》提出「母以子貴」之說;《左氏傳》謂周天子以夫人之禮會葬成風合於禮,承認成風為夫人合禮;《穀梁傳》則譏以成風為夫人是以妾為妻。
春秋三傳對於以成風為夫人是否合於禮,見解明顯不同,因此「母以子貴」在禮法上是否具有原則性的地位,一直是一個爭議不休的問題。
事實上,「母以子貴」與「嫡庶之辨」,二者本就存在衝突。妻妾嫡庶之辨原本是由婚姻締結的儀式而來,嫡庶的身份是固定的,而「母以子貴」卻打破這項固定身份尊卑的原則。
當然,如果一定要問究竟是「子以母貴」還是「母以子貴」,那就只能按照時間來區分。
一般而言,在一個大家族中,或者乾脆就是天家之中,那麼當兒子年紀尚小、地位未定之時,是子以母貴;當兒子排除萬難、繼承家業或帝位時,則是母以子貴。
當然,偶爾還有一個中間態,即兒子已經取得繼承人身份但尚未繼承時,這種情況下作為孩子的生母,通常也能母以子貴。
不過,歷史上也有例外,如漢武帝劉徹就首創了一條令人聞之色變的制度:立儲殺母。這個制度本書前文曾經提及,就不贅述了。
總之,立儲是一件很複雜的事,即便大明的規矩早就立在那兒了,朱翊鈞仍然試圖——至少曾經試圖通過「古已有之」的手段來加以改變。
不過從「古已有之」的做法中想辦法,卻也不是只有朱翊鈞曾經嘗試,當年心學派就提出過一個建議,說可以由皇后收養皇長子朱常洛,這樣一來就規避了皇長子身份被其生母「拖累」的麻煩。
然而這個建議當時就被高務實攪黃了。高務實也沒用什麼別的招,還是那句話,皇后還年輕,你們怎麼知道皇后將來不會有出?再加上朱翊鈞著實不喜歡朱常洛,這件事才沒能如心學派的願。
不過事情雖然壓住了,但這種思維慣性卻不會因此消失,所以鍾兆斗此時所言依舊是按照這個路數來的。
然而這次鍾兆斗還真是失算了。
倒不是說這個路數能被區區錢夢皋否決,他何德何能敢否定「五經」之一的《春秋》?別說他了,就算是六首狀元出身的高務實,現在頂著實學宗門的名號也不敢直接否認《春秋》的觀點,最多只能就《春秋》寫一本讀後感,表示說大家以前讀此書時誤會了,其實人家《春秋》不是這個意思,而是啥啥啥
既然如此,那為何還說鍾兆斗失算呢?其實是因為錢夢皋這次並不是要辯經,他是要談人性。
錢夢皋不僅沒有反駁鍾兆斗的話,反而先附和道:「鍾科長所言極是,只要皇貴妃娘娘丟了這後宮之中僅次於皇后娘娘的身份,皇三子按說自然也就沒有了正位之資。」
鍾兆斗微微挑眉,雖然沒有說話,但誰都看得出他的意思:那你還說個屁?
而此時,蕭大亨卻似乎想到了什麼,悄然皺了皺眉,眉宇之間閃過一絲陰霾。不過,他依舊沒有開口,繼續保持著沉默。
錢夢皋笑了,先是打量了蕭大亨一眼,繼而朝鐘兆斗略一拱手,施施然道:「總憲、鍾科長,以二位對皇上的了解,會認為鄭皇貴妃經此一事便將一蹶不振嗎?」
蕭大亨不僅沒回話,甚至把眼睛都輕輕閉上了。他並非認為錢夢皋說的話是無稽之談,相反他同意錢夢皋想表達的意思,只是實在不願意承認,這才做出閉目養神之態。
而鍾兆斗這次終於感到事情棘手了,深深皺起眉頭,眉間形成一個川字。他想了想,略有不甘地道:「即便皇上戀舊,不肯就此將鄭妃打入冷宮或者做出更嚴重的懲處,但有了這樣的惡跡,皇上總不可能事發不久就給她恢復身份。
那麼,我等只要再努一把力,就大可以在這段時間之內抵定大局,讓皇三子徹底失去問鼎儲位的機會。」
「哦,是嗎?」錢夢皋看來並不相信,微笑著反問:「不知鍾科長所謂的努力究竟是指什麼呢?莫非是讓皇嫡子早些獲得冊封?」
這話其實有點打臉的意思,因為鍾兆斗也好,趙志皋也罷,他們師徒二人歸根結底還是心學派的人,而心學派歷來是支持朱常洛的。支持皇后與皇嫡子母子的,那可一直都是實學派的人,甚至說得更確切一些,是實學派中的高務實一系。
你一個心學派的人,因為「世兄」趙鳳威的事,跟著師相趙志皋跳反去幫高務實一次,這我錢夢皋認了,可你們難道連心學派的身份和立場都打算一齊拋棄嗎?這可就多少有點「欺師滅祖」了!
然而鍾兆斗能得趙志皋看重,自然也是有幾把刷子的,他輕哼一聲,道:「太子之冊封非我所能置喙,我所言者,乃是指皇三子封王之國一事。
算起來,皇三子今年已經完全可以封王,而封王之後便可以考慮之國。如此,只要趁著鄭妃受懲之際大造聲勢,使皇上不得不聽從百官呼聲,冊封皇三子為王,同時令其之國,那麼鄭妃母子對儲位的念想自然也就該一舉了斷了。」
正如錢夢皋的話剛才打了鍾兆斗一個措手不及一般,鍾兆斗這番話也讓錢夢皋一時語塞。但他反應也很快,立刻搖頭道:「我看鐘科長將此事想得過於簡單了。」
他頓了頓,道:「皇三子出生於十四年(萬曆十四年),按照太祖規矩,應該是十歲封王,二十歲就藩,那麼皇上完全可以說要等到萬曆三十四年再命其之國」
鍾兆斗大搖其頭,道:「錢科長,你我皆非尋常鄉民,這種話就不必拿來說了。太祖爺的確有這樣一說,可是事實上有多少藩王真是按照這樣的年限來執行冊封與就藩的呢?」
呃,這個的確不怪鍾兆斗不拿朱元章的「祖宗之法」當回事,因為事實上朱元章自己都沒做到。
朱元章的兒子們,長子朱標冊封太子是十三歲這個姑且不論吧,畢竟太子比較特殊,和尋常藩王沒有可比性。
那麼看看他其餘一些兒子,除了老二到老五是嚴格按照二十歲就藩來安排的,從老六起,就開始連續十三個兒子都沒達到二十歲這個就藩年齡,其中最小的十五歲,最大的十八歲。
你太祖爺自己都做不到嚴格按照規矩來辦事,後來的皇帝們自然也有樣學樣,封王和就藩的時間基本上就毫無規矩可言了。比如朱棣之子、趙王朱高燧,他封王之後過了二十一年才就藩,當時已經三十九歲。
如果說成祖那會兒已經太久遠了,那麼看看朱翊鈞的好弟弟朱翊鏐吧,這位潞王殿下才兩歲就封王了,但是二十三歲才就藩衛輝——朱元章的所謂祖制在這兒一點用都沒起。
另外還有個情況,是錢夢皋也好,鍾兆斗也罷,他們這些人現在根本不可能知道的:原歷史上朱翊鈞不僅是把朱常洵一直留在自己身邊不讓其之國,他後來的其他兒子們也是同樣的待遇,朱翊鈞都一直不肯讓他們之國。
朱常洵算起來還是朱翊鈞在世時唯一一個被放出去之國的,當時已經是萬曆四十二年了,朱翊鈞實在是被國本之爭搞累了。
而在朱常洵之後,朱翊鈞的另外三個兒子朱常浩、朱常潤、朱常瀛則更誇張,直到朱翊鈞駕崩都沒讓他們之國。直到天啟七年三四月間,這三位天啟帝的皇叔才得以密集之國,分別就藩漢中、荊州、衡陽。
所以總而言之,鍾兆斗提出儘快迫使皇帝冊封朱常洵為王並要求其立即之國,從大明的習慣做法上來說並無問題。
如此,球哦,蹴鞠又被踢回了錢夢皋腳下。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曹面子」、「單騎照碧心」的月票支持,謝謝!
ps:表弟陽了,同時昨晚我兒子喉嚨里似乎也有點聲音不太對,今天白天打算觀察一下。抗原試劑有限,還不敢亂用。唉,可能當爹媽的都有一種心思,祈禱病啊災啊都沖自己來就好了,別找孩子
一筆閣 www.pinbige.com
第283章 正國本(十五)爭